👆点击“乔诺之声”关注公众号
回复“研发”,了解更多研发管理智慧
很多时候,为了降成本,产品在质量上常常让路。然而,质量本身的成本却更高,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无形的损失。
20世纪90年代,丰田采用了全球化生产模式,大规模在美国建厂,让一些美国零部件生产商为其生产相关零部件。
为了压低整车售价,提高价格竞争力,并获得足额利润,丰田对美国生产商下达了一道特别的指令,即压缩50%的成本。
美国的零部件生产商对这道指令怨声载道,在他们看来,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为了满足丰田的硬性要求,美国生产商不得不开始牺牲质量。
其中,表现最为明显的,是美国CTS公司生产的油门踏板。为了达成指标,CTS决定压缩原材料成本。很快,一批粗制滥造、规格不一的材料被送到了生产线上。
就这样,一批又一批的劣质件生产了出来,交到了丰田手中。
后果可想而知,当丰田汽车上市后,油门踏板事故频发,最终导致丰田大批量召回超过1000万辆的汽车。面对后续高达100亿美元的赔偿,丰田深陷泥潭,久久不能脱身。
降本,就必然会牺牲质量吗?
实际上,企业所追求的降本,并非简单的降价,成本和质量完全可以互为融合,通过系统性的思维和规划,实现很好的平衡。
什么是系统性的思维?比如物料的降本,很多人以为——
这不就是采购的工作吗?
降本不就是跟供应商砍砍价吗?
物料的质量,不就是质量部的工作吗?
质量部天天盯着供应商还怕管不好质量?
我们辅导过一家制造业,在走访他们的供应商时,看到生产出的四款物料非常相似,结构、尺寸几乎一模一样。仔细一看才发现,原来这四款物料只是其中一个孔径略有差异。
因为这细微的不同,供应商需要开多套模具,不但增加成本,还特别容易错混料,出了问题,又要被记一笔质量的烂账。
所以,物料的降本和质量,从来就不只是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自己的事。
如果企业可以从设计开始,做好标准化、归一化,就能够避免这种无谓的成本,出现质量问题的机会也能大大减少。
质量和成本本该相互依存,但很多企业却把它们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。
可是,类似的“丰田事件”,为什么还是常常会发生?质量和成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矛盾?
一、没有端到端拉通,还不具备降本条件硬要降本
拿产品的设计源头来讲,从产品的设计到采购、制造整个链条没有打通时,还不具备端到端降本的条件时,硬要降本,就只有牺牲质量。
而且很多企业认为,物料的降价是采购自己的事,质量就是质量部门自己的事,产品设计就是开发部门的事,组织之间没有通盘考虑降本总目标。
端到端降本如何实现?
比如产品设计部门,在新品开发时,就要与质量、采购、供应商做物料的可制造性分析、可采购性分析;
来料检验环节,要识别物料的关键检验点和检验标准是否合理,标准能否在供应商落地;
制造要关注生产过程中,物料是否能够顺利地安装调测等。
端到端的流程打通了,物料的质量和成本目标才能够同时满足。 否则,所谓的降本只能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虚假降本。
二、对质量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
质量部门往往被无形中定位为救火队。
质量人员80%以上的时间都在处理质量问题,企业却意识不到,对质量部门的建设、投入资源是一种预防成本。而每投入1元钱的预防成本,甚至可以减少100元以上的质量成本。由于人手少,能力差,在企业内部获取不到资源,只有眼前的“苟且”,质量部如何能迎来“诗和远方”?有些企业,产品种类上千种,供应商上千家,物料的工艺很复杂,供应商能力有限,但SQE(供应商质量工程师)只有寥寥两三位,一个人应对几百家供应商,他能做什么?到处救火已经实属不易,更没可能去思考和落地“如何提升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”“构建质量的系统预防”这些内容了。没有对质量的重视和投入,产品就没有长期稳定的质量,常年的救火,怎么可能实现TCO综合降本?
我们常说,质量工作是一家企业、一个产品的根本命脉,没有质量,一切都是浮云。很少有人会否认,理想状态的企业,必须有优秀的质量。现实中,质量工作是一件复杂而专业的事情,忙于发展的企业,哪有时间慢慢建立这种复杂体系?很多企业即便战略上十分重视质量,但落到实际业务时,也总是让步于眼前的紧急业务,急着上市、急着订单、急着交付。回答这个问题前,可以看下华为在不同阶段,是如何质量管理的,或许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发。起初,华为在通信行业是典型的西方友商的追随者,在全球的行业排名是比较靠后的。为了尽快扩大市场份额,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逊于西方友商的情形下,产品销售采取的是高性价比的策略,质量问题则通过强大的售后团队快速解决。
由于当时通信设备市场产品的价格昂贵,所以良好的性价比对用户而言非常有吸引力。
然而,随着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,企业意识到,产品质量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,仅靠售后团队和救火英雄只能掩盖一时,但由此带来的各种成本消耗却十分巨大,对企业的市场口碑也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。
2000年以后,华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,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。
同时,因为质量问题凸显,华为举办了著名的“研发体系发放呆死料”大会,率先从研发体系开始了自我批判。将几年来由于工作质量问题、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废料、处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机票,作为“奖品”发给研发体系的几百名骨干。
这次大会也同时触发了华为以质量为核心的战略思考——只有更高的产品质量,才会有更高的溢价,在业界的口碑才有可能超越友商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第一。这一阶段,华为完成了从追求价格向追求质量的一个转换过程。
经过了三十年的艰苦奋斗,华为终于成为通信行业的领头羊。
新的质量目标:质量优先,以质取胜,让HUAWEI成为ICT行业高质量代名词。在质量方针中,华为明确指出“我们把客户要求与期望准确传递到华为整个价值链,共同构建质量”。轮值CEO徐直军多次召开各体系的质量大会,强调:“我们深刻地意识到,华为要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,不能独善其身,我们必须和我们的客户、供应商乃至整个价值链共同合作、共同构筑高质量。”
就物料而言,新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,SQE(供应商质量工程师)都有举手权。比如一个新物料在打样阶段,SQE就需要与供应商一起分析物料的可加工性、可检测性,为设计团队提供改进建议;在中试阶段,SQE需要去供应商现场对制造过程中的“人机料法环”各项因素提出要求,并进行考察,给出问题点和考察结论,拉通质量标准,对物料的良率和其他质量指标做出分析和预估。如果有问题,就会反馈给新产品开发项目,然后协同各部门把问题解决掉;新产品开发过程,质量部门的各项工作,要形成固化的打法和高质量的输出,这样才能保障新产品从“十月怀胎”到“一朝分娩”始终是健康的。
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,是制造出来的,从研发到制造到质量工程师到采购,要形成几方的合力,具体做法是,组建端到端物料改进组,联合发布任命。改进组要有来自设计、采购、制造、质量的人员参与,分别从不同环节对物料质量的改善发挥作用。完整的端到端组织要有层级(即领导组和行动组)、授权、责任和目标,对成员要有正向和负向激励。用端到端组织的方式,解决质量人员单兵作战能力和资源有限的问题。同时,责任要向上延伸,制造、研发、采购、质量拥有决策权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领导组的成员,对行动组的运作定期监控,解决困难,对方案进行决策,避免责任推诿、议而不决的情况。一、质量和成本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,一定要配套端到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和组织去保障。二、降本和质量本身并不矛盾,改善质量可以帮助降本,好的降本方案也可以促进质量的改善。三、质量人员一定要专业,用专业的方法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,才不会在降本的最后一刻掉链子。四、企业要重视质量体系的建设,要有足够的投入,把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融入到研发、采购、制造、供应、交付所有环节当中。— END —
质量如此重要,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掌握质量和成本的平衡?乔诺研发首席专家成思听老师,9.15日《就要无缺陷 · 质量的真相》线上直播,打开5个质量真相,让企业从低质低价走向高质溢价。▲点击预约
为帮助更多企业从容应对市场,乔诺加强了短期应对、中期生存、长期建设的思考,安排了近期训战班、轻辅导课程如下:
扫码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立即咨询